苏州长江哪里可以放生,苏州圣堂寺

据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介绍,该寺只在清末民初衰落时因部分僧人为谋生需要,曾使用过丝乐器,三十年代建成十方净土道场后业已停止7、苏州灵岩山寺的法事音乐、苏州市区的赴应...


一、福建放生园放生小红鱼

1、圣堂寺座落于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阳澄湖畔,始建于梁朝武帝大同二年。千五百年间,几经兴衰,明代万历三十四年秋由大德居士黄有仁发心募缘,多次修缮,广增殿宇,整肃寺规,一时香火旺盛,僧侣云集。苦于咸丰战火,寺遭兵戈,寺废僧散,毁坏殆尽,千年古刹不复存焉!此后,屡有修建,终末恢复旧观。沧桑变迁,世事更迭,往昔圣堂寺的佛殿、藏经楼、禅房等建筑早已片瓦无存,空留古人题写:“势慢去汉千寻直,影落烟村四面同!”的眷恋。

2、1980年改革开放,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由于因缘不就,时隔十八年后的秋天,地方信教群众概叹邑里寺院久荒,发心申请重建,经原吴县市人民政府批准。仰仗政府关注,社会赞助,善信财施,未及三载独具古典园林建筑的圣堂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僧房等巍然而起。各殿佛像栩栩,相好庄严。2001年6月举行了“重建圣堂寺落成暨开光仪式”。上万余人参加庆典活动。政府、宗教、佛协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并予以高度赞叹。

3、2006年初冬根据居士们的要求,开始筹办弥陀村,满众生愿,目前一切工作正在准备,诚请有心求生西方,归心净土的信心居士前来发心常住。

4、行慈法师带领两序僧众,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爱国爱教,和合精进。在完善寺院建设上克服了诸多难题,在把握当前大好因缘的宗教政策上,以“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理念,如法如律开展弘法活动,从慈爱到行善,为和谐社会,和合众生作出了巨大努力。

5、迎湖禅寺坐落于素有东南佛国之称的江苏省苏州市,原寺由高僧大通禅师(公元606-706年)主持修建,其时殿宇巍峨,气势壮观,院内更是人潮如织,香火鼎盛。元末明初寺院在广大信众的支持下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寺院建筑前后绵延1000余米,苏州及周边州县香客纷纷慕名而来。兖州州知州卢熊有感于此,在《苏州府志》中著有“东南寺观之胜,莫盛于吴郡,栋宇森严,绘画藻丽,足以壮观城邑。”古刹虽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但解放前后曾两度遭遇毁灭性劫难,致使原庙宇被毁难以复原,部分寺址更是在2005年312国道改造工程中被征用。

6、古刹最后一任主持宽宏法师1962年圆寂后,各界社会贤达、善男信女感怀迎湖禅寺的辉煌历史,不断有重建古刹的呼声。随着近年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宗教工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为了顺应群众的热切期盼,果照大师应佛教协会的委派主持重建迎湖禅寺的工作,在大师和广大信众的共同努力下,迎湖禅寺的重建已顺利开展。同时因寺院主持果照大师平易近人,精通佛法,经常以茶待客同众宾客一起品茗参禅,用平实的语言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不少香客都有幸得到大师亲自指点迷津而蒙受无量恩惠,所以虽然重建工程还未见雏形,但迎湖禅寺已经成为众多苏州以及周边省市信众修心礼佛的重要寺院道场,大师也由此深受广大香客的爱戴。

7、大菩文化江苏讯2015年7月18日,由苏州寒山寺、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主办,为期7天的2015“和合·国学”夏令营进入第6天。和合国学夏令营于苏州重元寺举行了隆重的放生法会,寒山寺、重元寺两序大众及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营员共同参加本次活动。

8、当日下午15时,放生活动由苏州重元寺监院光瑞法师主法。在悠扬的梵呗声中,法师拈香礼拜、诵念经咒,并代物命忏悔罪业、皈依三宝,希望它们命终之时顿开妙悟、超出轮回、往生净土。体现了佛弟子在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体现了佛门广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9、光瑞法师手持杨枝净水依次为放生生灵洒净。“一切生物,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更愿放生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护众生,常如已想,并愿捕生放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脱,共证真常消除宿现业,所求随愿、消灾免难、福慧圆满。随后,光瑞法师领众营员绕佛回向,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祈求慈悲加持,令被放生的有情生命早日离苦得乐。在放生仪轨结束后,众营员依次将螺丝、泥鳅等生灵于重元寺的山门前放归自然。(现场记者:妙甜妙然慧恒)

10、国学夏令营上演精彩舞台系列剧

二、上海哪可以放生

1、苏州佛教音乐流传与发展

2、题记:中国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后又融入中国传统民乐和地方文化,在唐宋时期曾辉煌一时。中国古代僧人,有诗僧、画僧,也有乐僧。六朝僧人多才多艺,兼擅音乐。其时江南法曲成套,唱导成风主要是乐僧的贡献。

苏州长江哪里可以放生,苏州圣堂寺

3、苏州是闻名的文化古城,自古就是文人荟萃之地。苏州佛教音乐的形成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的农民的产生和生活及吴地之遗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4、苏州佛教音乐历史悠久。公元238年前后来苏州传播佛教的僧人支谦与制“鱼山呗”的曹植一起翻译《太子瑞应本起经》,“鱼山呗”初步克服了“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使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支谦到达吴地后又制成“连句梵呗”在江南一带流传。其时还有康居国僧人康僧会,在建康传授“清靡哀亮,一代模式”的“泥垣梵呗”也在江南一带流传。东晋时,曾居虎丘山的月支国僧人支昙又作“六言梵呗”,也在这一带流传。如果说,三国、两晋时期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初创阶段,那么,江南吴地可称其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5、由于历代帝王的倡导,唐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佛教活动走向民间,佛乐也形成大众化、通俗化的趋势,在苏州出现了“士女观听,掷钱如雨,听者填寺舍”的盛况。在唐宋明清时,佛教的“唱导”由佛经偈颂扩充为佛经故事,加入民间传说,在吴地演变成“丝弦宣卷”,常由僧、道在办丧事、做寿、盂兰盆会上演唱。在法事活动中,演奏更成为部分僧人专职;而原从西域传来的胡琴、琵琶等唱导专用乐器,反而普及成为供“昆曲”、“评弹”等江南戏文伴奏所用的民间乐器。于其间也可见佛教音乐与江南民乐之相互影响。

6、苏州佛教音乐的梵呗唱腔在江南一带颇为著名,曲调平缓,腔多字少,气氛庄严肃穆,“远、虚、淡、静”,具有浓厚的佛教清静专注的色彩。其唱腔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普通腔”,唱诵时用磬、大小木鱼、中鼓、扁鼓、钟、铪、铛、引磬等打击法器伴奏。历史上苏州寺庙的佛事也曾使用丝竹乐器,管、笛、笙、三弦、二胡等,但到近代已渐渐废去,并已形成惯例。据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介绍,该寺只在清末民初衰落时因部分僧人为谋生需要,曾使用过丝乐器,三十年代建成十方净土道场后业已停止

7、苏州灵岩山寺的法事音乐、苏州市区的赴应吹打乐和寒山寺佛钟音乐,都属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8、、灵岩山寺的“净土宗”法事音乐。净土宗法事音乐,源于唐代,流传久远。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灵岩山时根据十方丛林的要求,不仅制定了整套规约章程,并在念诵仪规方面按净宗旨念进行了详尽的校订和阐发,予以规范化,编撰审定了《灵岩山寺念诵仪规》,这对保存和传播净土宗佛曲作出了贡献。该仪规载有用乐器伴奏的赞、偈与佛曲、梵呗26首。所用乐器有大钟、吊钟、大鼓、小扁鼓、大磬、引磬、镏子、云锣、铃子、中钹、云板、大木鱼、小木鱼。朝课、暮课各一个半小时,均在大雄宝殿进行,全体僧人(包括学僧)参加。日课在念佛堂进行,部分僧人轮流参加。在功课诵念时有行止细则数十条,总的要求“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摒除一切杂念。这种虔诚的追求正是灵岩山寺佛乐的基本特色。如在《规制.精进七仪规》规定:“大众行持以犍椎为依止┉┉铃、鱼等之轻重快慢皆须合乎中道,不得草率从事。替换接敲亦须合韵,不得参差,必须遴选娴熟者任之”。“念佛之时必须都摄六根,声心相依,净念相继”,“行则安详徐步,俾便绵密用心,坐则正身跏趺,方能气舒神畅”。又云:“念佛声必须和柔哀雅,不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不可轻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尤须六字明朗,不得夹杂四字及油腔滑调”。在念佛堂中张贴的《念佛心得》还要求:“声和韵稳,字正音园,恳切绵密,沉着安闲,声合乎心,心应乎声,心声相依,妄念自清”。

9、灵岩山寺的诵念仪规以其规范及特色,为海内外僧众所接受和推广,其影响遍及沪、浙、皖以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地寺院。灵岩山寺的佛曲、经文、仪规,解放后通过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开设的梵呗等课程传授给青年比丘僧。如今,苏州寺庙法事活动中乐器演奏,全由年轻僧侣承担。

10、苏州市区赴应吹打乐。苏州还有一种散居在民间的在家和尚,也称“赴应”和尚。赴应和尚音乐在抗日战争前较为活跃。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到较大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活动渐止。1956年,苏州市文化局曾派人协助僧人恢复演奏活动,于东花桥巷大智寺内成立苏州市佛教音乐研究组,每周星期日下午活动一次,复习吹打乐。后由于一些僧人相继转业而停顿。赴应所用乐器有笛、笙、三弦、二胡、板胡、提琴、秦琴、大小唢呐、琵双清、铜鼓、单皮鼓、大锣、喜锣、小月锣、钹、星、木鱼、云锣等,与道教音乐大体相同。赴应吹打乐曲调动听,气氛庄严,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